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 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1、陶瓷的简介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 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2、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陶瓷始于汉世,五代时的景德镇以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瓷器是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是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景德镇陶瓷大量系艺术陶瓷、生活用瓷和陈设用瓷,以白瓷为著称,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干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
3、陶瓷艺术在灯饰产品中的应用
一、陶瓷文化带动灯饰文化
陶瓷在中国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它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功能极为广泛,用于灯饰产品中更是独具一格。
1、情感的必然性
任何产品除了使用功能外,还附带情感,内涵是丰富的。传统的陶瓷作品晶莹温润,富含魅力。但是缺乏使用功能;现代灯饰产品多样,实用,但是缺少生命力。灯饰产品可以借鉴陶瓷形态方面的有点,即质地完美无瑕,质地圆润,造型简洁而不简单。
同事,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情感的削弱,人们渴望在使用高科技的同事,精神上也能得到满足,对于文化,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有所提高,陶瓷由天然材料制成,土的质感,手工的痕迹,自然的装饰变化,就成了很好的情感的物化符号。陶瓷本身与环境融于一体的特质也可被广泛应用于设计当中。
2、设计理念的渗透
现在,灯具设计师,消费者都把灯具看作艺术品。在这一背景下,陶瓷的艺术特点开始在灯饰设计领域发挥作用。陶瓷本身具备独特的艺术形态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力,“舒铁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瓯”“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就是赞美陶瓷艺术价值的佳句。越来越多的灯饰产品开始将陶瓷元素引进设计中,不仅仅有造型的借鉴,还体现了陶瓷本身蕴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因素。
二、陶瓷灯饰的魅力
每一件陶瓷灯具作品都有陶瓷材质,造型和装饰,光影等基本要素组成,组成物质和精神双重文化特征,陶瓷灯具在实用的前提下,具有造型规整、装饰多样、内涵丰富的特点。
1、泥巴的魅力
陶瓷是由风化的岩石(瓷土)与水所塑造,并经火的烧制而形成的坚硬物质,因此陶瓷被称为再生的岩石。由瓷土与水混合在一起形成“泥”的状态,而“泥”有极强的可塑性。通过各种成型嗯好装饰手法将“泥”加工塑造成各种形状,具有多种色泽,肌理效果,这就是陶瓷独特的艺术语言。
在陶瓷灯具身上所具有的魅力缘于它材质的特殊美感和陶瓷材料的工艺特性——泥性之美。多种工具在泥上揉,压,刻,雕,贴。堆,塑等,形成触觉肌理。泥料材质语言鲜活,可有强化,粗细的比对,水含量不同泥料干裂后形成不同的肌理语言——或光华滋润,或粗糙奔放,使得陶瓷灯具更具特色。
2、造型的魅力
陶瓷灯饰的成型方法有捏塑法,泥条盘筑法,手工拉胚法,模制法等,陶瓷灯具的装饰方法有很多,有胚体本身的装饰,也有不用的色釉装饰,还有几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装饰等。陶瓷灯具追求在材料,成型,装饰技法上的自然天成的美,达到人为装饰美与天然美一体,实现胎质美,釉色美的高度统一。如陶瓷薄胎灯具有“薄如纸,明如镜,白如玉,声如馨”的特点。薄似禅翼亮如玻璃,轻若浮云。制作时在瓷器胚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镂雕出许多有规则“玲珑眼”,然后施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配以青花图案,十分美观。当灯打开时,光与影给你营造出浓浓的中国情。
4、陶瓷的特性和工艺
特性:
说到陶瓷材料,难免将陶与瓷分开来谈,我们经常说的陶瓷,是指陶器和瓷器两个种类的合称。在创作领域中,陶与瓷都是陶瓷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陶与瓷却有着质的不同。陶质材料:与瓷相比,陶的质地相对松散,颗粒也较粗,烧制温度一般在900℃—1500℃之间,温度较低,烧成后色泽自然成趣,古朴大方,成为许多艺术家所喜爱的造型表现材料之一。陶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黑陶、白陶、红陶、灰陶和黄陶等,红陶、灰陶和黑陶等采用含铁量较高的陶土为原料,铁质陶土在氧化气氛下呈红色,还原气氛下呈灰色或黑色。
瓷质材料:与陶相比,瓷的质地坚硬、细密、严禁、耐高温、釉色丰富等特点,烧制温度一般在1300℃左右,常有人形容瓷器“声如磬、明如镜、颜如玉、薄如纸”,瓷多给人感觉是高贵华丽,和陶的那种朴实正好相反。所以在很多艺术家创作陶瓷艺术品时会着重突出陶或瓷的质感所带给欣赏者截然不同的感官享受,因此,创作前对两种不同材料的特征的分析与比较是十分必要的。
淘泥
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最佳原料,千百年来,多少精品陶瓷都是从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变而来,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摞泥
淘好的瓷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将其分割开来,摞成柱状,以便于储存和拉坯用。
拉坯
将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
陶瓷(陶器和瓷器的总称)_百度百科
印模
印坯拉好的瓷坯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根据要做的形状选取不同的印模将瓷坯印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修坯
刚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过修坯这一工序将印好的坯修刮整齐和匀称,修坯又分为湿修和干修。
捺水
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尘土,为接下来的画坯、上釉等工序做好准备工作。
画坯
在坯上作画是陶瓷艺术的一大特色,画坯有好多种,有写意的、有贴好画纸勾画的,无论怎样画坯都是陶瓷工序的点睛之笔。
上釉
画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涩,上好釉后则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常用的上釉方法有浸釉、淋釉、荡釉、喷釉、刷釉等。
烧窑
千年窑火,延绵不息,经过数十道工序精雕细琢的瓷坯,在窑内经受千度高温的烧炼,就像一只丑小鸭行将达化一只美天鹅。有气窑、电窑(加热方法)等。
成瓷
经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已变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从打开的窑门中迫不及待地脱颖而出。
修补
成瓷缺陷的修补,一件完美的瓷器有时烧出来会有一点瑕疵,用JS916-2(劲素成)进行修补,可以让成瓷更完美。
5、什么是陶艺挂釉彩法
陶艺上釉有好几种方法:
有的坯体露天干燥后立即挂釉,但也有预先在800~900℃低温下煅烧,即所谓素烧后才挂釉的。
前一个方法叫作“生坯挂釉”,在我国多有使用。而国外瓷器则一般是用后面所谓“素烧”方法。因此,对一件瓷器的鉴别,首先看它是生挂还是素烧,便可大略知道是中国所制或国外所制。不过这也只能作为一种较为便利的线索,当然为一般精通陶瓷的人们所熟知。有些日本仿制的我国古瓷,故意作成使人一看便认为是生挂的样子,如果只靠这一点便作决定,往往是很容易上当的。
挂釉时,若是素烧坯,普通多是很快地把它放入调好的釉汁中立刻就提出来,这样釉便吸着在坯的表面,和用刷或笔涂的一样匀平。若是茶碗一类,就要夹着碗足很快地放进釉中,急忙上下两三次,叫作“浸釉法”。若是庞然大物,可以用杓子一类东西盛釉从周围溜挂,一般叫“浇釉法”或“溜釉法”。
生坯挂釉时,若是里外一次挂釉,很容易使坯体破坏,所以要在里面注釉并加以转动,待干燥后外面再行浸挂或溜挂。也有用刷和笔来涂挂的,这种方法多用于色釉,例如明朝初期的青花器足内往往出现刷纹,可以看出是曾经使用过这种方法。此外,虽还有“喷挂”的方法,但是主要用于极大或极薄的器物上。例如所谓“脱胎器”似乎能够透视的薄瓷器,就是除去使用这种方法以外别无其他挂釉法的。这种方法是:先在里面喷上釉,干燥后将外面的坯体削薄,然后再喷釉在外面。如宋代有名的郊坛窑的作品,就是坯薄釉厚,甚至釉的厚度竟有坯的一至三倍左右。若仔细观察这些作品的碎片,显而易见是挂釉两层至三层的,所以说这类瓷器大约使的就是喷挂法。再如康熙时代的桃花红便与郎窑红不同,根据当时住在景德镇有名的旦特克尔氏信中所载,也是用“喷釉法”作成的。
中国的陶瓷工艺具有精湛的制作艺术和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永远值得我们后人敬佩、学习和引以自豪。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形、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制作陶瓷的原料种类很多,不只有陶和瓷的分别,各种陶和瓷的原料又有多种不同的性能和特点、质地、色彩都不尽相同,最主要的是陶土和瓷土、釉料等。
流程:
泥料化浆——高位浆桶——注浆——添浆——倒出余浆——带模干燥——起坯——利假口——坯体干燥——汤釉——手工雕花——补外水——沾釉——扫灰检验——装匣——烧成——配件组装——测验——包装——成品。
原创文章,作者:edsbk,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iki.edsmall.cn/?p=15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