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朋友圈

如果梵高在世 或许并不在乎是否如此被人敬仰

亨利·福西隆在论述凡高时说道:“他是他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对他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人们对于梵高有各样的解读和评论,并赋予了他谜一样的魅力,比如最近的“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展,从上海持续热到北京,万人空巷一票难求……但孤独与偏执或许才是梵高最好的伙伴。

 

许多伟大的画家在“百年之后”得到认可,梵高也不例外。

当1987年11月11日,一幅以5390万美元的天价卖出的油画《鸢尾花》,震惊了世界,而这幅画作的作者便是梵高。

虽然在此之前《向日葵》系列中的一副以3950万美元卖出,甚至此后无论是中国藏家王中军以6180万美元收入囊中的《雏菊与罂粟花》,还是以8250万美金创下有史以来艺术品拍卖最高价格的《加谢医生的肖像》(此记录保持到了2004年),人们都无法相信梵高在世时竟只卖出过区区数幅作品,如《红色葡萄园》及《雏菊与罂粟花》。

梵高01

《向日葵》

1888年4月,梵高从巴黎来到阿尔勒,来到这座法国南部小城,在这里他创作了共十一幅描绘向日葵的作品。

梵高02

《红色葡萄园》

1888年11月,梵高创作了这幅《红色的葡萄园》,它描绘了阿尔农妇采摘葡萄树的景象,而梵高特意将葡萄树画成极具表现力的红色。这幅画作也是梵高生前唯一卖出的作品。

梵高03

《鸢尾花》

鸢尾五月开花,法国人视它为国花,认定它是光明和自由的象征。而这幅画作创作于梵高去世的前一年,即1889年5月。鸢尾和向日葵一样,原本都是很平凡的植物,梵高赋予了它们永恒的生命力。

梵高04

《雏菊与罂粟花》

《雏菊与罂粟花》是梵高在1890年6月完成的创作,而他在几星期后就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梵高05

《加谢医生的肖像》

加谢医生的肖像(Portrait of Dr. Gachet)是梵高最受推崇的一幅画,也曾以8250万美金创下艺术品拍卖最高价格,此记录保持到了2004年。这幅画作绘于1890年,当时梵高已住进精神病院接受保罗·加谢(Paul Gachet)医生的治疗,据说,为抵治疗费用,梵高创作了这幅画作,并赠与加谢医生。此画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现私人收藏;第二个版本的目前存放在巴黎奥塞美术馆中。


梵高的第一幅作品

文森特·威廉·梵高出生在一个荷兰古老的世家。早期的梵高在人生道路上受到了一次次巨大打击,对上帝几乎绝望,却终在迷茫与困惑中找到了一生的归宿–绘画。他虽然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又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这使他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但他却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农民,工人,社会底层人。深沉厚实的风格虽与其以后的画风有极大的反差,但画中所表现出的气质与精神却是永恒不变的。

梵高06

《吃土豆的人》

在纽南的两年时间里,梵高苦练素描。在画了大量素描写生和习作后,他完成了第一幅著名作品–《吃土豆的人》。这幅作品和他这一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受荷兰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画面深沉,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这可能受到“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但更可能是内心深处对乡间生活的向往,对淳朴农民的尊敬和对诚实劳动的赞美。


巴黎时期

在受到印象派影响后,梵高的画风发生了变化,画面变得明亮起来。这一时期梵高开始了大量的自画像的创作。但他并不满足于印象派的表现手法和思想理念,于是梵高带着希望来到法国南部,充满阳光的小城阿尔,迎来了他最辉煌的创作时期。

梵高07

画架前带深色毛毡帽自画像1886年春

梵高08

叼烟袋的自画像 1886年春

梵高09

戴灰色毡帽的自画像1886-1887年冬


阿尔时期

在阿尔时期,猛烈的阳光和刺目的麦田使他“疯狂”,由此进入了他创作的巅峰。虽受法国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影响,但他的作品仍极具个性,这都源于他独特的视角和敏感的性格,也说明了梵高其实并不属于任何一个画派。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他不满足于只是理性的“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要借助绘画“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不幸的是,梵高病情加重,引发精神失常,他与后印象派巨匠保罗·高更日夜争吵,后发生著名的“割耳事件”。在阿尔居民的抗议下,梵高被迫离开,自愿前往圣保罗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梵高在此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但仍无法卖出以养活自己。《向日葵》《收获景象》《夜间咖啡馆-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梵高10

《夜间咖啡馆-室外》

梵高11

《向日葵》 1888年8月

梵高12

《耳朵上扎绑带的自画像》 1889年1月


圣雷米时期

1889年5月8日,梵高来到圣-保罗精神病院治疗。这时他已陷入对精神病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茫中。令人惊叹的是,梵高在这样的情形下并没有颓废,而是画出了一幅幅更加令人震撼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也成为日后人们所熟知的。这一时期的作品,许多都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和“视觉冲击”,旋转的线条,粗犷有力,让人感到画家复杂强烈的感情和表达的冲动。正是这时,评论家开始评论梵高,而且卖出了他生前少数几张油画之一——《红色葡萄园》。

梵高13

《星月夜》

梵高14

《红色葡萄园》


梵高的作品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深远的影响。他在世时作品并不被世人接受,因此其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同样梵高自己也命途多舛,不仅作品不被世人欣赏,一生穷困潦倒,在爱情上也没有得到心爱的人的眷顾。

梵高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困扰其多年的精神病发作自杀身亡。直到去世8年后,梵高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崭露头角,只是此时,梵高已不知魂归何处。

梵高15梵高16梵高17梵高18

《自画像》系列中的四幅

梵高19梵高20梵高21

《向日葵》系列中的三幅


梵高逝世125周年世界性巡回感映技术展

在梵高逝世125周年之际,人们为了纪念他,想将梵高真迹做世界性巡回展览,可是光保险费就是天文数字。后来,将全球收集的梵高资料制作成数码影像展,这不仅省掉真迹的天价保险费,而且方便多地同时展览,让更多的观众通过这种新鲜的SENSORY4™感映技术的展览方式亲近梵高。

这次的展览不同于传统的展览方式,感映艺术展采用最新的SENSORY4™感映技术,结合动态影像、环绕音响和40多个高清投影,将梵高的3000多幅作品,生活照片及手稿、书信做成影像内容,伴随着古典音乐,经过编排,像播放巨幕电影一般循环播放。不同的屏幕将梵高的影像切割,放大、缩小,其中有些画面还增加动画效果,比如梵高生命中最后的一幅作品《麦田上的群鸦》,画面上的乌鸦也飞了起来,很多细节都变得鲜活起来,让人们身临其境地了解了梵高一生的各个时期以及他的艺术成就。

梵高22

《自画像》

梵高23

《盛开的杏花》

梵高24梵高25

《星月夜》

梵高26

《向日葵》

梵高27

《麦田上的群鸦》


这些不可不知的梵高经典作品

梵高28

《有乌鸦的麦田》

奥威尔田园风光系列之一,据说是梵高的最后一幅作品。

梵高29

《在阿尔勒的卧室》

梵高30

《橄榄树》

阿尔勒时期,是梵高创作旺盛期,那里的房间、橄榄树、教堂、庭院,都成为他的绘画题材。

梵高31

《盛开的杏花》

梵高送给刚出生的侄子 (弟弟提奥的儿子)的受洗礼物,有种特别宁静的温情。

梵高32

《麦田和柏树》

梵高33

《夜间俱乐部》

梵高34

《阿里斯康道路》

创作于1888年,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和现代主义晚间拍卖中拍出了6633万美元。

梵高35

《约瑟夫·鲁林肖像》创作于1889年

梵高36

《奥维的教堂》(The Church at Auvers),1890年,收藏于奥赛美术馆。


如果梵高在世 或许并不在乎是否如此被人敬仰

原创文章,作者:edsbk,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iki.edsmall.cn/?p=20763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4006-621-72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