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尝试过,不用双眼,不用双手,仅仅用双耳去体会这个世界?去发现纯粹的声音——源于自然的、城市的、生活的。 在刚刚落幕的第66届戛纳电影节上因为一部小成本电影而斩获“金摄影机”奖的艺术家吴哲受vogue时尚网邀请,为我们讲述国际上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并且也是最直抵人心的艺术形式——声音。
鸟之鸣
各种叫不出名的小鸟在枝头的鸣啭,构成美妙的交响,让我们禁不住闭上眼睛用心聆听。
森之声
聆听森林最原始的声音,或许在树叶摇曳的瞬间,或许在风掠过的片刻……
海的声音总饱含一份动人心魄的韵味,变换的海潮令人捉摸不透,无言却蕴含深意……
梦中的八音盒
每一个八音盒都有它的故事,一如它的旋律一般。儿时的你我,都有一个梦中的八音盒……
风铃是风的专属乐器,随着微风不经意的轻抚,它安静地舞动起来,奏出耐人寻味的铃韵。
鼓之动
用手击打出的声音,似乎最能直抵我心。每一次声音之间,总能感受到内心有种想要膨胀开来的悸动。
雨后天晴的各种声音,带着一种被冲刷过的畅快和轻灵。青草舒展的声音,飞鸟掠过的声音,云彩移动的声音,心,可以感知……
钟楼钟声
悠远的钟声带来对似水年华的追忆,还有美好未来的憧憬。声音连接的是思绪,是空间,是“整个宇宙都在我心”的宏大。
夜晚在久违的农场里,外面不知名的虫子,青蛙,流水,风声都那么清晰,在喧嚣的城市里已经久违了……
江之韵
平静的江面在夜色降临的时候,也有着别样的,令人沉醉的美。仔细聆听,你便不会错过那细微的水花声,飞鸟归巢的声音,渔夫收网的声音,以及暮色霭霭的声音。
随风而舞的经幡,远处传来的诵经声,带我们走进悠远而古老的思绪当中。佛音似乎能开启生命的灵性……
草原之歌
骏马疾驰的马蹄声,冰雪融化的细微声响,长草随风倒向身后的声音,让人禁不住想要再快马兼程……这是青春的!
A: 我从小学乐器,学古典音乐,长大一点以后玩摇滚乐,爵士乐,一直对音乐感兴趣。后来到英国学习音频制作期间,接触到电影声音设计,有段时间天天随时随地地 拿着录音机到处瞎录。印象最深的有一次,去一个小杂货店买零食,我的录音机也开着,回来一听,收银机抽屉打开关闭的声音,打印购物小票的声音,硬币掉进抽 屉,找钱的声音,老板算账,我说谢谢,老板把零食包好给我的声音, 还有其他顾客正推门进来的铃铛声,所有这些声音恰好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好像一首很令人愉快的小曲子一样。我开始发现其实现实生活中各种平时可能根本不太 留意的声音,仔细听来都带着情感,节奏感和层次感,当我开始用心聆听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些日常生活中随机的声音开始调动我的智力,情感,记忆以及其他机 能,甚至比那费尽心机谱写的“正规”音乐更有“灵性”。走进声音艺术对于我来说,不是从创作开始的而是从聆听开始的。后来才发现其实跟我想到一块儿去的人其实在1913年就写过《噪音的艺术》宣言了,意大利人路易吉.鲁索洛。那个杂货店,对于我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一个新天地的门。
A: 声音艺术的定义一向有很多讨论,争论至今也没有个统一意见。总的来说是以声音和聆听为主的广义艺术形式。任何使用声音的形式的创作都有成为广义声音艺术的 可能。其中有些是以纯回放为形式的,就是说观众只要坐在黑暗中听就好,更多的是和其他媒体混合的,和观众互动的比如空间装置、现场表演等,其中声音本体并 非唯一元素,几乎所有其他艺术种类,比如如音乐、雕塑、影像等都可能同时出现。
“声音艺术”这个词是比较新的,到1990年代才普及,在此之前声 音艺术通常被看作是实验性音乐或表演。声音艺术的历史有许多流派,比如一些有传统音乐背景的声音艺术家仍然坚持使用音乐元素,而另一些来自美术,雕塑,装 置,行为艺术和概念艺术背景的艺术家,还有一些诗歌朗诵,文字和语音有关的艺术家则开创了完全脱离传统乐器的声音艺术创作。还有一派的理念来自生态环境, 噪音污染等,音景作曲家则用声音呈现特定地点的特色。另外还有电台,电影等等。要把如此错综复杂的声音艺术线索,一条条捋顺放到历史脉络中,并不容易。
Q:声音艺术在现代又有了怎样的发展?有什么新的成果?
A: 声音艺术在近一,二十年崛起,最近刚刚走进主流。最近纽约MOMA开办了它的第一个完整的声音艺术全面展览:“声音:当代记录”。2010年英国最高艺术 奖项“特纳奖”办给了苏格兰声音艺术家苏珊.菲力普兹的作品《低地》。重叠的播放艺术家演唱的一首古老苏格兰挽歌的三个不同版本,通过音响回放,没有视觉 元素。这是声音艺术历史上第一次得到如此高奖项,使这种年轻的艺术形式更受重视。同时因为得的是一个艺术奖项,也把声音艺术和传统的以视觉为主的其他艺术 形式进一步拉近。
最近几年,随着电脑技术飞速发展,使得对声音处理,变形,创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而智能平台的普及,比如智能手机,也使人们能更方便地随时接触传播声音艺术,另外声音艺术和听众的互动性越来越强,变得越来越有趣,越来越受欢迎。
A:声音艺术从形式上说分两种,一种是纯听感的,其中包括对自然界存在的声音的录音和处理变形加工,和用电子振荡器生成声波,通过各种技术处理加工生成两种。另一种是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的,互动的,如声音雕塑装置艺术等。
我 个人觉得,声音艺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也会有反作用于我们的生活。比如人主要是视觉认知动物,声音艺术能提高我们对身边司空见惯的声音的意识。 而人类情感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记忆和过往经历上的,比如小时候听过一首歌,长大以后听还会特别感动。如果我们从小就提高了对声音的聆听经验,那么声音艺术 就会反过来更加打动我们。
和传统音乐不一样,声音艺术更多是强调新技术的创新。在前一个问题我也提到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我们对声音的处理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现在才可以做更多有趣的作品。
Q:你如何理解声音的艺术?
A:其实听觉才是我们人生最初的体验,因为我们在看到之前已经开始在母亲的子宫里听到这个世界了。只是在出生以后,视觉逐渐取代听觉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感官。其实声音,像音乐一样,不追求具像的形式,叙事和逻辑,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是最抽象离人心最近的艺术形式。
音 乐有和声,各种乐器的调和,什么时候哪个乐器通过不同的节奏,音符演奏出来,需要非常精准,稍差一点整个结构和感觉就都不一样。音乐之所以打动人,看似很 感性但其实是需要非常精确的一门艺术,如同调酒,每一种不同的味道需要很精准的混合才能达到最理想的馥郁芬芳,这便是调配的艺术了吧。
A: 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是公认的为声音艺术做了最大贡献的人。他早期的作品有很深的西方古典音乐的传统,但他很快超越了传统音乐由音高与和声建立的结构,开 始宣扬一种利用任何声音创作的音乐。他最著名的作品《四分三十三秒》,分为三个乐章 --非常传统的西方音乐结构,每个乐章的乐谱只简单写着“Tacet”。这个音乐术语的意思是“休止”。凯奇要求演奏者在这连续的三个乐章中保持安静。该 作品并没有指示演奏者什么都不做(这是个普遍的误解)而是要求他保持安静。1952年该曲首演时,钢琴家大卫。图朵通过在乐章开始时关闭琴盖和在结束时打 开琴盖来暗示乐章的分隔。四分三十三秒对于毫无疑虑曲听音乐会的人来说是很长一段时间。观众扭动身体,咳嗽以及挪动的声音填充了空间,室外的声音也传入礼 堂。“听众能听得到声音,但这些声音却不为作曲家所控制”传统的作曲家,演奏家和听众的关系被彻底颠覆了,很难说谁是作曲家,谁是演奏家,谁是听众。听众 在发声,所以,从传统意义上说,他们是演奏家。演奏家大卫.图朵同时也是个听众。作曲家并没有掌控听到的声音,这是由听众完成的,因此,实际上他们才是作 曲家。凯奇把传统的音乐创作模式彻底翻了个个儿。1955年他写到:“作曲是一件事,演奏是另一件,聆听又是另一件。它们互相之间能够发生什么关系?”
Q:我们如何利用声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A: 除了明显的在音乐、电影、游戏还有艺术馆这些常规的受益以外。声音艺术在现代设计领域也有很多应用,我觉得确实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比如斑马线绿灯可 行时给盲人设计的有高辨识度的声音设计。又比如听一位苏格兰尊尼获加威士忌的老调酒师介绍,打开每一瓶酒的酒塞的砰一声也是非常有讲究的,他们会追求一种 高贵,令人陶醉的感觉,也是品美酒全方面享受中的一部分。据我所知现在越来越多的商品设计师开始重视产品独特的声音设计,甚至将来产品的独特声音也可以注 册专利权。在国外有很多为残障人士提供帮助的声音设计,比如有一件全身装满传感器的马甲,聋人穿上后,传感器能把舞曲声转化为震荡,这样聋人也能凭着触觉 跟着音乐蹦迪了。
原创文章,作者:edsbk,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iki.edsmall.cn/?p=20855